a tall building lit up at night

微软亚洲研究院

矣晓沅:“轮椅上的学霸”,用科技推动无障碍发展

分享这个页面

编者按:今天“科学匠人”栏目的主人公名叫矣晓沅,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轮椅上一样可以书写精彩的人生。从清华校园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他是如何开启自己的学术生涯?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他有怎样的思考?科技又将如何推动无障碍领域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走近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矣晓沅。


矣晓沅

在2022年2月19日举行的2021 CCF 颁奖典礼上,矣晓沅从颁奖嘉宾的手中接过了“CCF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奖杯和证书,这是对计算机领域青年才俊们苦读的最好奖励之一。对矣晓沅来说,这一时刻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二十多年求学路上的艰辛、汗水、坚韧与温情都融在手中奖杯和证书中。回顾过往,矣晓沅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轮椅恰好成为了他生活中的必需品。

披荆斩棘艰难求学,心存感恩回馈社会

矣晓沅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6岁时,他因一场高烧患上了“不死的癌症”——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这是一个会慢慢侵蚀身体各个关节并使人逐渐丧失行动能力的疾病。11岁,在 ICU 昏迷了两个多月的矣晓沅,在苏醒后完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此开启了与轮椅为伴的人生。15岁病情的再次恶化,让他的精神几近崩溃,甚至失去了生活的意志,在母亲的陪伴和父亲的开导下,矣晓沅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在学习与读书中找到了新的希望。

“我唯一的武器就是学习,这也是我唯一可以倾尽全力去做好的事,” 矣晓沅说。在不断拼搏、发奋学习之后,矣晓沅以云南省理科第16名、玉溪市高考理科榜眼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被称为“轮椅上的学霸”。然而,由于对新环境和学习节奏的不适应,以及在编程上的零基础,使得矣晓沅的大一期末测试成绩很不理想。不服输的他迅速调整心态,铆足了劲向前追赶。而为了克服手指打字不便的困难,矣晓沅更是见缝插针地练习打字、写代码。到了大三,矣晓沅的成绩已经进入前十名,并在大四时拿到了全校本科生特等奖学金,顺利保研本院,随后他又继续深造读博。

在“披荆斩棘”的求学成功之路上,家人细致入微的生活照料以及学校、老师、同学们所提供的学习帮助,都让矣晓沅心存感恩,他希望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馈社会。因此,矣晓沅不仅热心公益,还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办了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并担任第二任会长,持续为残障学生服务、发声。

矣晓沅与母亲在清华大学紫荆操场合影
矣晓沅与母亲在清华大学紫荆操场合影

计算机“小白”到科研“达人”,用 AI 绽放古典文学之美

从大学本科到博士期间,矣晓沅学习的都是计算机专业。谈及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在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编程,选择计算机专业完全是从我自身的就业角度考虑,编程工作对体力或行动方面的需求不是特别大。”由于清华大学有允许且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习的传统,矣晓沅也因此开始接触到了科研工作,在探索未知的乐趣中,他对自己的理想有了更清晰的描绘——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来造福社会。

今年年初,矣晓沅的博士毕业论文《具有文学表现力的中文古典诗歌自动写作方法研究》获得了2021年度 CCF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该奖项设立于2006年,旨在奖励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重要突破,或在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有重要创新的中国计算机领域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从而鼓励更多计算机科研领域的新鲜血液们做出更多创新。

CCF 理事长梅宏院士(右一)、CCF 奖励委员会主席钱德沛院士(左一)、中国计算机学会女计算机工作者委员会主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马歆(右二)共同为矣晓沅(左二)颁发2021年度 CCF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CCF 理事长梅宏院士(右一)、CCF 奖励委员会主席钱德沛院士(左一)、中国计算机学会女计算机工作者委员会主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马歆(右二)共同为矣晓沅(左二)颁发2021年度 CCF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矣晓沅的这篇获奖论文从文本质量和美学特征上提升了 AI 生成古典诗歌的表现力,使得诗歌的连贯性、扣题性、新颖性和风格化都更胜以往。基于这一创新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矣晓沅和他的导师还集成构建了在线中文古典诗歌自动写作系统——“九歌”,在诗歌创作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情感上,也都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

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九歌”
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九歌”

这项 AI 写诗的科研工作让矣晓沅有机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技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2016年我读硕士时,正值 AI 热潮。其中,语言智能是 AI 非常重要的体现之一,但让 AI 进行古典文学创作还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当时我的导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将 AI 应用于文学创作领域。而我本身是一个古典文学、古典诗歌爱好者,自己也会创作一些诗歌,所以加入实验室后与导师一拍即合。”

矣晓沅认为研究 AI 在古典文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就是从技术上探索和扩展 AI 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能力。例如一首中文五言绝句有二十个字,假设所有的汉字数量为八千个,那么形成的绝句组合就有80^20种可能,至于七言律诗的组合数量甚至会比宇宙中的原子数还多。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生成合辙押韵、意境优美的诗歌,对底层计算能力和算法都有着巨大的挑战。其次,矣晓沅也希望能够以热门的 AI 技术为载体,把中国优秀的诗词文化传承下去,并弘扬光大。

入职微软,无障碍软性制度和硬件设施同样重要

2021年7月,矣晓沅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矣晓沅与其他毕业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求职、就业、初入职场的身份转换等问题扑面而来。除了普通毕业生所关心的就业问题外,工作场所和上下班路途中的无障碍设施情况也是矣晓沅所必须要考虑的。

在求职的过程中,矣晓沅经过筛选,拿到了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内4家企业的 offer。“在我通过面试的几家公司中,只有微软在无障碍方面有明确的流程,这充分表明了企业支持无障碍建设的态度,毕竟要先有企业文化氛围、制度和流程上的保障,后续才会进一步构建和改进无障碍的相关设施。其实,此前通过一些老师和校友的介绍,我对微软的包容文化就有所耳闻,所以微软是唯一一家我在投简历时就表明了身体状况的公司。拿到 offer 后,公司就主动邀请我到微软大厦进行无障碍设施的体验,并征求我的意见和建议。后来,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也与我交流过公司内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与安排,并陪我从楼下一直走到工位,以亲自确认整条路径的无障碍程度,”矣晓沅回忆道。

微软的诚意打动了矣晓沅。正式入职微软亚洲研究院后他发现,当时提出的改进建议已经变为现实。例如,办公楼里的部分推拉门被改造成了自动感应门,还增加了更多的无障碍卫生间等等。微软还将一部原本参与联动的电梯,设置成了专供残障人士使用的独立运行电梯,从而避免了残障人士在多个电梯之间的等待和徘徊。矣晓沅表示,很多他此前并没有提出的建议,也被公司考虑到了,从这些点滴细节都可以看出微软为完善无障碍环境所做的努力。微软对建设无障碍环境的支持,无论是主观的软性制度、文化和氛围,还是客观的硬件设施,都超出了矣晓沅的预期。

矣晓沅(右二)与社会计算组的同事们在办公室合影
矣晓沅(右二)与社会计算组的同事们在办公室合影

“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后,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个计算机领域优秀人才向往之地的魅力,”矣晓沅说,“研究院不仅拥有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这里所秉持的多元与包容的文化更是让身为残障人士的我倍感安心。之后我也会鼓励其他与我情况类似的学弟学妹们申请微软的工作机会。”

将科研成果融入无障碍领域,让残障人士自由独立地生活

入职微软亚洲研究院后,矣晓沅成为了社会计算组的一名研究员,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他对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我还是想继续推进自己在语言智能方面的研究。作为残障群体中的一份子,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无障碍领域相关的需求结合起来,真正用技术推动无障碍的发展。”

矣晓沅的理想与微软的无障碍承诺不谋而合——在行业和社会中鼓励无障碍技术的发展,利用无障碍技术为更多残障人士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建立一个对残障人士更具包容性的工作环境及场所。微软还意识到如果没有更多残障人士的深入参与,下一代无障碍技术的发展也将会受到限制。

矣晓沅(中间)与同事们一起参加公司活动
矣晓沅(中间)与同事们一起参加公司活动

具体到研究方向,矣晓沅表示,未来他想从两个方面推动残障人士的就业和发展。一是利用自动生成技术帮助打字和输入困难者更好地利用文字交流,比如,通过技术预测并补全输入内容。可能很多人认为现在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如果不方便打字输入,直接通过语音转文字也可以实现交流与沟通。但矣晓沅提醒说,“语音转文字的确很方便,但要注意的是,手动输入也是残障人士的权利。就像之前有专门为盲人设计的键盘,我们不能剥夺盲人使用键盘的自然权利。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隐私保护,因为并不是所有对话都方便在公共场合通过语音讲出来再转换成文字的,例如身份证号、帐号密码等敏感信息,以及一些私人的聊天记录,这些都是不适宜公开的。”

此外,矣晓沅也想开展针对残障群体的日常文字言论和表述方面的研究。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很多人可能无意中在网络上发表了冒犯性言论,对残障群体造成了言语上的伤害。比如 “有听力障碍的人”比“聋哑人”更友好,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其中的差别。矣晓沅希望通过 AI 技术可以在网络上为不适当的表述做出提示,从而为残障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矣晓沅在与研究院的同事们分享了这些想法后,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矣晓沅还将持续为残障群体服务、发声。“中国现在有8500万残障人士,约占中国总人口比例的6.21%,但由于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他们在大众的视野中不常见。社会各界可以给予残障群体更高的关注,因为只有更深入了解,加强无障碍建设的意识,无障碍环境才有可能不断改善。其实身体残障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障碍,这与不同的人会有高矮胖瘦的区别一样,只不过他们因为与其他人的不同导致了某些能力的不足。因此,残障人士不应该被差别对待,既不应该被歧视贬低,也不能被过分拔高。”矣晓沅说,“残障人士最大的渴望就是被社会当成一个健全人来看待,可以自由独立地学习、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