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建院25周年。25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并实践了一种独特且有效的企业研究院的创新模式,并以此为基础产出了诸多对微软公司和全球社会都具有积极影响的创新成果。借此机会,我们特别策划了“智汇对话”系列内容,邀请全球各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博士共同畅谈研究文化,探讨跨学科创新,展望技术未来。
不久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博士来到了青海大学,与青海大学校长史元春及青海大学的师生们一起畅想了跨学科领域的创新之路。青海大学地处青藏高原中心,具有很多特色的学科专业,包括三江源生态学、藏医学、高原畜牧业等,这些专业要如何与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深度结合?对此,周礼栋院长和史元春校长分享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并共同探讨了跨学科研究的核心驱动力、新技术背景下跨学科创新机遇等议题。
问:请问周礼栋院长,您对青海大学有什么印象?
周礼栋:此前史校长曾向我介绍过青海大学,那时我就对这所学校充满了无限憧憬。这次来到这里,我发现青海大学所取得的成就比史校长描绘的还要辉煌,尤其是三江源生态、藏医学、高原医学、高原畜牧业等专业让我印象深刻。这些专业不仅对青海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福祉有个很大贡献。同时,青海大学对中国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另外,清华大学对青海大学的对口支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帮助青海大学实现了每五年一次的飞跃。微软亚洲研究院也希望能够与青海大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为青海省、为中国、为全球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问: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老朋友,史元春校长从1993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教,到2022年上任青海大学校长,和研究院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请问史校长您对微软亚洲研究院有怎样的印象?
史元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之初,甚至还没有创立之前,清华大学就与微软公司开展了合作。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之后,我们不仅在物理位置上更接近了——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直线距离仅一公里多,而且我们的合作关系也更加紧密。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明日之星”计划为众多高校学子提供了实习机会,很多清华大学的学生都通过这个计划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例如,清华大学在人机交互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我的一个博士生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完成的。
微软亚洲研究院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自由多元的学术氛围,致力于解决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里是一个开阔眼界、修炼科研身心的地方。同时,在过去的25年里,微软亚洲研究院也从一个纯粹的计算科学研究机构,发展成了一个涉及多个交叉领域的研究机构。例如,使用 AI 技术解决甲骨文研究中的难题、进行 AI for Science 方面的研究等,展现了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上一任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教授在与我交接时曾说“用 AI ‘扫荡’一切,让 AI 技术渗透到青海大学的每一个学科中。”我希望我们学校能有更多的学生,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都能积极参与到“明日之星”项目中,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一起探索 AI 技术的无限可能。
问:两位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案例?为什么跨学科合作如此重要?
史元春:先讲一下我对跨学科的认识。跨学科其实并不神秘,因为学科的设定是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不能仅仅用本学科的方法来解决。尽管在某一学科的范围内,我们有自己的研究体系、教学计划,但是每个学科都经历过一个发展的过程,它是从无到有的,而跨学科就是这个发展过程的体现。
在青海大学,我们有很多专业和学院都是经过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其本身就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例如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力中的储能和调度会涉及到计算和控制技术,以及新能源研究等,这些就是计算机与新能源光伏领域的联合研究。
周礼栋:从研究创新的角度来看,很多最了不起的创新都是在现有学科体系之外产生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一个以研究创新为核心使命的机构,我们一直在寻求打破现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只有突破这些界限,我们的研究才能更具创新性。
另外,AI 将来必然会在很多方面为人类提供帮助,我非常钦佩史校长对青海大学的战略布局,包括启元实验室数据与计算平台(第四期),这是未来所有学科融合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在 AI 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看到了很多技术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结合,这对于整个社会、经济以及人类的发展都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在也在研究 AI 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 AI 快速发展时,我们将可能面临怎样的未来挑战。这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本身应该要研究的课题,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而这些领域本身也会因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跨界研究,真正了解那些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并试图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
在学生阶段,我们可能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因为我们的目标可能只是发表一篇论文。但当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如可持续发展、医疗健康等对社会更有价值和影响的问题上时,就会发现单一领域的技术是不够的。有了更高远的志向,不同领域的人就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所有人就会共同协作解决问题,一起思考寻找打破领域界限的方法和解决这些重要问题的方案。
问: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会给跨学科创新带来哪些机遇?
史元春:在开学第一课上,我给同学们介绍过,我们应该与 AI 共成长。大模型、AI 让我们把原本在脑海中、在书本里的知识和智慧变成了可以使用的工具,支持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创造。这类工具的出现,并不是最近几十年计算机出现后才有的,其实自古已有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不论什么专业,我们都应该在学习和研究中充分利用这些可以承载人类基本知识的系统和工具。我们要带着问题、带着对自己能力发展的渴求、带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求,开启新的学习和研究之旅。
过去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是通过 AI 加持而产生的,例如刚才说的调度控制与计算的结合,还有清华大学研究的蛋白质大模型与我们农业育种大模型的结合,帮助我们改进了马铃薯、油菜、蚕豆等蔬菜的育种技术。今天的许多学科的范式未来必然会用到 AI 技术,从学校角度来说,青海大学加强了算力和智能算力平台的建设,以及团队和支撑能力的建设。我希望通过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深入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展深度交叉研究。总之,不要把 AI 当成玩具,而是要尽快把它作为自己学科研究中的工具。
周礼栋:如今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充满了创新的机遇。AI 将会颠覆很多领域,但它的颠覆并不是从领域外进行的,而是需要 AI 和每个领域紧密结合才能够发现这个领域的新未来。
青海大学有着独特的优势,拥有很多特色专业,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就摆在面前。同学们要努力在各自的领域扎根,找到那些你们认为重要的、并抱有最大热情的问题,也可以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我们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和其他专业领域的结合,重新定义领域的未来。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为不同领域的知识语言系统是不同的。但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通过将 AI 与领域知识紧密结合,我相信未来可期。
问:人工智能技术该如何与生态学研究更好地结合,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礼栋: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做了很多相关的探索,比如我们和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合作开发了全球首个近实时负碳数据库,并且提出了一种机器学习+运筹优化的解决方案,帮助煤电厂实现低碳转型;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地球环境学院共同研发了 DeepRSM 大气响应模型,能够更精细地刻画空气污染物浓度,从而帮助快速找到最佳的减排方案等等。
我们也非常希望与青海大学就三江源生态问题展开联合研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随着 AI 的进一步发展,它对生态领域的支持作用会更强,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我们欢迎青海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与我们共同寻找利用 AI 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史元春:青海大学研究生态不只是单纯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研究。青藏高原是所有高原人民的高原,生产、生活和生态都在这里同时发生,比如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的问题,包括我们的载畜量、牦牛管理等。这里不仅有养殖业,也有对环境和双碳目标的影响,还有要如何提高居住在高原的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难点在于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约束条件较多的情况下去做多目标优化。今天计算机和 AI 技术为这个问题建立了大数据基础,而 AI 如何来加持这项研究,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